劇情簡介
路線之爭是難以說清究竟是誰對誰錯的?只有歷史事實與時間才會證明最終的結果。只不過其中磨合的代價與成本很大,造成一定的誤傷與斗爭擴大化。使得最終的得與失不成正比,也造成最后的悲劇。
蘇聯的成長與穩定,輝煌與落幕,都是因為自己所走路線的偏激以及不能及時修正,造成最終的無可奈何悲劇。“鋼鐵慈父”斯大林因何要發動大清洗,其最終的目的真的只是要清除異己。
還是其實內部還有更深一層的戰略目的,只是最終達成目的之后,為何還是要以悲劇收場。這就不得不說是蘇聯體制的問題,在達成一定階段的目標之后,沒有及時跟進與改革,導致問題與矛盾進一步激化,最終只能無奈下場的歷史遺憾。
一、革命路線之爭
為何會有如此一說,其實任何政策都沒有完美性,其離不開最終的歷史實際需要。政策也是因時因地而變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蘇聯之所以能夠成為后來的強國,與斯大林的努力脫不開關系。
但是斯大林初期掌權接班,對于蘇聯的改造并不是那么順利的。當時比他有威望的領導人有很多,并沒有形成高度集團的一人獨裁制。為此問題很多,也讓斯大林的政治思想與施政方針受到很大阻力。
這其中就是蘇聯成立到期接班都沒有解決的集中制問題,當時革命導師列寧為穩住蘇聯的整體性,使用的是集體領導協商問題。這就造成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領導層的意志與思想統一問題,難以達到通不協調問題。
當時的思想主體還是維持列寧新經濟政策的原狀,并不是要進行更大的革新。斯大林是因為內外因素問題,認為此時的蘇聯必須要在短時間內進行工業化建設??墒?黨內高層的意見并不統一。
其中托洛茨基堅定認為應該進行世界革命論,也就是繼續革命,以蘇聯為中心,向其他西方國家輸出革命理論。而布哈林則認為應該循序漸進,以農業為先,工業后行的漸進式發展之路。
兩人都是革命元老派與高層決策者,其觀點并不能說是錯誤,而是以當時的國內外環境而言,并不是很正確。這與斯大林想要集中全力進行工業化的主張背道而馳,也是他們之間的問題與矛盾,最終不可調和的問題。
二、統一內部思路與主張
三種主張代表三派分歧,而當時蘇聯的國力有限,并不能同步進行這樣的決定。只能量力而行,進行最快速的國力積累。此時蘇聯不是要走追問的路線,而是需要一個特殊時期的特殊路線,是在自身的彎道超車。
這是當時沒有辦法的事,因為當時蘇聯并沒有實現真正的安全。內外問題都接踵而來,不得不正視這一問題。尤其是外部問題,從來沒有輕松過。當時的西方世界在經歷軍事干涉失敗后,就開始政治、經濟與外交方面的針鋒相對。
企圖把新生的蘇聯政權徹底堵死,使得蘇聯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壓力。最危險的還是內部思想不統一的問題,這是最大的危機。為此斯大林不得不進行一場自上而下的全面整頓,以應對這場空前的危機。
蘇聯是一個新生的政權,最大的問題就是穩定與思想統一,執行力一致。這就不得不進行一場內部的權力整頓與統合,尤其是路線之爭問題,已經尖銳化,上升到國策以及施政綱領上。內部三大派別問題的矛盾沒有緩和空間,只能利用有限的時間進行一場急速整頓。
三、大清洗的最后終結
大清洗成為一種特殊時期的非常手段,也是最快速的手段。蘇聯想要擺脫帝國主義的控制與打壓,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進行逆風而上。全面工業化成為必由之路,只不過以當時的蘇聯底蘊,只能有限進行重工業的積累。
對于有反對派只能進行殘酷鎮壓,這才有蘇聯模式的一種新生,即斯大林模式。這種打壓使得蘇聯的黨政機關與各派勢力遭到嚴重打壓,使得國內只有一種聲音,一個思想,一個目標。那就是個人崇拜的斯大林領袖執政風格。
而托洛茨基、布哈林則先后被排擠與打壓,成就斯大林的威望。蘇聯也成功地通過五年計劃模式,開始自己的工業化進程。為后來的二戰的最后勝利,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后來成為超級大國奠定自己的根基。
大清洗只是以強力手段,進行一種整頓。代價就是各種反對派的清除,其中打擊面擴大化也造成蘇聯一定的精英內耗。但是在非常時期,也只能進行這種特殊的手段經營。這一方面是為了排除異己,更重要的就是通過暴力手段進行國內的工業化積累掃清各種阻力。
結語:斯大林用自己的鐵腕手段,打擊異己勢力,打造蘇聯的鋼鐵長城。造成蘇聯內部的一種權力洗牌,使得蘇聯最終按照他的規劃成功轉型為重工業化的國家。在短時間內創造出遠超其他國家百年的工業化進程,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
只是他的手段過于簡單粗暴,落得一個“鋼鐵慈父”的暴君形象。成為一個打擊異己的政治家,鞏固自己的權力與地位。只是其用這段短暫的緩沖期,打造自己的國家工業體系,使得蘇聯能夠立于不敗之地。
不能說有錯,只是一種手段。只要后期度過危機,在及時補缺短板,也不至于有后續問題。只不過沒有人能夠解決這樣的問題,最終蘇聯還是因為斯大林模式而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