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明式家具以造型古樸、典雅,做工精湛、材質優良、結構科學合理而著稱。既是科學合理的實用品,又是巧奪天工的藝術品,一件家具的某一個部件,經過匠師們的藝術處理,既對家具本身的牢固性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又起到俊秀、典雅的藝術效果。更重要的是,很多構件直接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既美觀,又實用???以說,明式家具的匠師們已把實用與裝飾的關系處理得恰到好處。
明式家具的裝飾大體可以劃分為部件裝飾、線腳裝飾、雕刻裝飾、鑲嵌裝飾、漆飾、金屬飾件裝飾等。明式家具的部件大多在實用的基礎上被賦予了必要的藝術造型,很少有毫無意義的造作之舉。每一個部件在家具的整體中都用得很合理,分析起來都有一定的意義,既能使家具本身堅固持久,又能起到裝飾和美化家具的藝術效果,更重要的是它主要是以滿足人們日常起居生活的需要為目的,這便是部件裝飾的基本特點。
替木牙子
結構部件的使用大多是仿效建筑的形式。比如替木牙子,猶如建筑上承托大梁的替木。替木牙子又稱為托角牙子或者倒掛牙子,家具上大多用在橫材與豎材相交的拐角處。也有的在兩根立柱中間的橫木下按一通長牙條的,猶如建筑上的“枋”。它和替木牙子都是輔助橫梁承擔重力的。托角牙子有牙頭和牙條之分,一般在椅背搭腦和立柱的結合部位,或者扶手與前角柱結合的部位,大多使用牙頭,而在一些形體較大的器物中,比如方桌、長桌、衣架等,則大多使用托角牙條。除了牙頭和牙條外,還有各種造型的牙子,比如:云拱牙子、云頭牙子、弓背牙子、欞格牙子、懸魚牙子、流蘇牙子、龍紋牙子、鳳紋牙子、各種花卉牙子等,這些富有裝飾性的各式各樣的牙子,既美化裝飾了家具,同時在結構上也起著承托重量和加固的作用。
魚肚圈口
圈口,圈口是裝在四框里的牙板,四面或者三面牙板互相銜接,中間留出亮洞,故稱圈口。常在案腿內框或者亮格柜的兩側使用,有的正面也用這種裝飾,結構上起著輔助立柱支撐橫梁的作用;常見的有長方圈口、魚肚圈口、橢圓圈口、海棠圈口、壸(kǔn)門圈口等。圈口以四面牙板居多,因其下邊有一道朝上的牙板,在使用中就必然要受到限制,尤其在正面,人體身軀和手腳經常出入摩擦的地方,很少有朝上的裝飾出現,因此在眾多的家具實物中,凡使用這種裝飾的,都在側面或者人體不易接觸的地方,比如翹頭案腿間的圈口、書格兩側的亮洞等。
明式翹頭案側面壸?湃?
壸?湃謨胍隕纖檔穆雜脅煌?,通常?囊勻孀鞍寰傭?,四?婕偌?。壸,?疽庵富使锏穆罰瑝酌?,?富使锏拿擰K推淥髦秩誆煌氖敲揮邢鹵吣塹萊系難臘?,遗?怯捎謖庖壞?,?喚隹梢栽誆嗝媸褂?,而?以謖嬉部梢允褂謾?
翹頭案龍紋擋板
擋板,擋板的作用與圈口大體相同,起著加固四框的作用。其做法是用一整塊木板鏤雕出各種花紋,也有用小塊木料做榫攢成欞格,鑲在四框中間,發揮著裝飾與結構相統一的作用。
絳環板,是在豎向板面四邊的里側浮雕一道陽線,板面無論是方形,還是長方形,每邊陽線都與邊框保持相等的距離。在抽屜臉、柜門板心、柜子的兩山鑲板、架子床的上眉部分和高束腰家具的束腰部分,經常使用絳環板這個部件。絳環板的上下兩邊鑲入四框的通槽里,有的在桌子的束腰部分使用絳環板,桌牙通過束腰部位的絳環板和矮柱支撐著桌面。從整體分析,采用高束腰的目的在于拉大牙板與桌面的距離,從而也拉長了桌腿與桌面、桌牙的結合距離。這時的桌牙實際上代替了低束腰桌子的羅鍋棖,從而進一步固定了四腿,提高了四足的牢固性。絳環板內一般施加適當的浮雕,或者中間鏤一條孔,也有的采用光素手法,環內無雕飾,既保持素雅的藝術效果,又有活潑清新之感。
清 黃花梨無束腰羅鍋棖方桌
羅鍋棖加矮老。羅鍋棖和矮老通常相互配合使用,其作用也是固定四腿和支撐桌面。這種部件,都用在低束腰或者無束腰的桌子和椅凳上。所謂羅鍋棖,就是橫棖的中間部位比兩頭略高,呈拱形,或稱“橋梁形”,現在南方匠師還有稱其為“橋梁檔”的。在北方,人們喜歡把兩頭低中間高的橋用人的駝背來形容,稱“羅鍋橋”,因而把這種與羅鍋橋相似的家具部件稱為羅鍋棖。在羅鍋棖的中間,大多用較矮的立柱與上端的桌面連接。矮柱俗稱矮老,一般成組使用,大多以兩只為一組,長邊兩組,短邊一組。羅鍋棖的造型,在結構力學上的意義并不大,之所以這樣做,目的是加大棖下空間,增加使用功能,同時又打破那種平直呆板的格式,使家具增添藝術上的活力。
明 黃花梨霸王棖香案
霸王棖,霸王棖是裝飾在低束腰的長桌、方桌或者方幾上的一種特殊的結構部件。形式與托角牙條相似,不同的是它不是連接在牙板上,而是從腿的內角向上延伸與桌面下的兩條穿帶相連,直接支撐著桌面,同時也加固了四足,這樣就可以在桌牙下不再附加別的構件。為了避免出現死角,在桌牙與腿的轉角處,大多作出軟圓角。霸王棖以其簡練、樸實無華的造型,顯示出典雅、文靜的自然美。
明 黃花梨四出頭式官帽椅
搭腦,就是裝在椅背之上,用于連接立柱和背板的結構部件。正中稍高,并略向后卷,以便人們休息時將頭搭靠在上面,故稱搭腦。其兩端微向下垂,至盡頭又向上挑起,有如古代官員的帽翅,這種造型屬四出頭式官帽椅。南官帽椅的搭腦向后卷的幅度略小,還有的沒有后卷,只是正中稍高,兩端略低,盡端也沒有挑頭,而是作出軟圓角與立柱相連。
扶手,是裝在椅子兩側供人架肘的結構部件。凡是帶有這種構件的椅子均稱為扶手椅。扶手的后端與后角柱相連,前端與前角柱相連,中間裝聯幫棍。如果椅子的前腿不穿過座面的話,則須另裝“鵝脖兒”。扶手的形式多樣,有曲式、直式、平式以及后高前低的坡式。
清早期 黃花梨五足香幾
托泥,是裝在家具足下的一種構件,形式一般隨面板形狀而定,有方、長方、圓以及四角、六角、八角、梅花、海棠諸式,雕刻花紋的不多。托泥的使用也有個大體規律,一般曲腿家具使用得較多,比如三彎腿圓凳、香幾、鼓腿膨牙方凳等。托泥既對腿足起保護作用,也有上下呼應、協調一致、增加穩重感的效果。
屏風帽子,是裝在屏風頂端的一種構件,其結構對屏風的牢固性有重要作用,裝飾性也很強。屏帽正中一般稍高,兩側稍低,至兩端又稍翹起,形如僧人所戴的帽子,故又稱“毗盧帽”。大型座屏陳設時位置相對固定,挪動的機會一般不多,屏風插在底座上之后,盡管屏框間有走馬銷連接,但仍顯勢單力薄,而屏帽能把每扇屏風進一步合攏在一起,達到了上下協調和堅實牢固的目的。屏帽由于表面寬闊,也是得以施展和發揮裝飾藝術的部位,人們多在屏帽上浮雕云龍、花卉和各樣卷草圖案。由于屏帽的襯托,使整個屏風顯得更有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