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眾所周知
幼兒園的活動和小學的活動
有著諸多的不同
幼兒從以游戲活動為主的幼兒園
進入到以正規學習為主的學校生活
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
幼兒園教育
是為幼兒一生打好基礎
也要為了入小學做好準
入學是幼兒生活的新起點
為了幫助幼兒盡快適應學校生活
從幼兒園平穩過渡到小學
幼兒園大班教師
應在一日活動常規中體現幼小銜接
作息時間的
調整
由于入學后基本沒有了午睡,又由于幼兒的腦力勞動負擔大大超過了入學前,所以,在入學前這段時間,需要家園配合調整幼兒的作息時間,保證幼兒睡眠充足,并養成早睡早起的良好習慣。
這樣入學后,才不會影響幼兒的學習效果。
還要要求幼兒早晨8:00上幼兒園不能遲到
學習習慣的
培養
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以利于為未來的學習打好基礎,為孩子的發展打好底色。具體應該注意以下幾方面:
提前預習的習慣
由于學前教育不均衡,剛入學的孩子學習的起點參差不齊。幫助學習“暫時落后”的孩子迅速趕上去的最佳途徑是預習。通過預習,不但可以縮短孩子在學習上的差距,使他在課堂上顯得更自信,更有勇氣,而且可以讓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條學習的路徑,積累一些自學的方法。
及時復習的習慣
據研究證明,人的記憶分三個階段: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上課時認真聽課就是把知識從人的大腦中由瞬間記憶變成短時記憶,及時復習可以使知識從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
主動識字的習慣
對大多數一年級孩子來說,學習的最大困難是識字,而大量、機械的識字不但枯燥乏味,還會使孩子失去學習語文的信心。多采用兒童詩識字、韻語識字、詞串識字、閱讀識字等途徑,能為學生識字提供多樣的語境,有利于激發孩子主動識字的愿望。心理學研究表明:復現形式越多越新,記憶的效果越好。
經常閱讀的習慣
當孩子有閱讀的愿望時,家長和老師要及時抓住這個時機,盡可能提供一些適合孩子閱讀的材料,如兒歌、童謠、童話、故事及淺顯的五言古詩,也可以是幼兒園已學歌曲的歌詞、民歌、民謠和一些外國的優秀兒童作品、中國的《三字經》等。選文的篇幅宜短小、富有童趣,讓“閱讀”成為“悅讀”。
口語交際的習慣
家長或老師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要有“教育”的覺悟和意識,引導孩子用普通話交談,說規范的語言,培養孩子準確把握語言的能力。
善于提問的習慣
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輔導孩子學習時,多啟發鼓勵孩子提出問題。對孩子的提問哪怕非常幼稚,也要給以鼓勵,逐步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不能著急。
規范書寫的習慣
盡管電腦日益普及,但硬筆書寫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傳遞信息和知識的技能,寫一手好字或者寫一手規范的漢字仍是一個優秀人才應具備的素質之一。
在幫助孩子養成認真寫字的問題上,家長要有書寫意識,一方面強調寫字姿勢、握筆姿勢;另一方面滲透一些必要的書寫知識,如字的基本構成、間架結構、占格問題等。
因為兒童容易受暗示的影響,所以書桌整理得越干凈,越能靜下心寫好字,減少因分散注意力而造成的錯字、別字、漏字等現象。
時間觀念的
建立
可以從認識時間、感知時間的長短、遵守規定的時間、學習安排時間等幾方面培養幼兒的時間觀念。
教師可以教幼兒認識時鐘,認識一分鐘、一小時、整點、半點;
公布班級活動時間,每日請值日生提示老師什么時間做什么事情。
比如:
10:00時,值日生就會告訴老師10:00了,該吃加餐了;
11:30時,要吃中飯了;
下午5:00了,爸爸媽媽快來接了
漸漸地,幼兒把時間和活動聯系在了一起。
教師還可以帶領幼兒體驗10分鐘有多長及10分鐘可以做什么等。
比如:
開展課間10分鐘的活動
指導幼兒抓緊10分鐘的時間如廁、喝水、收拾自己的文具,使幼兒在上學后能夠適應學校的課間活動。
任務意識的
培養
讓幼兒準備一個計劃本,記下當天回家的任務,并指導幼兒自己做任務計劃。
比如:
幼兒計劃當天回家看一本書,那么他就要想好看什么書、在什么時間看等。
請家長監督計劃的實施情況并寫下反饋,第二天讓幼兒帶來幼兒園與大家分享。
積極情感的
培養
小學在幼兒的心中是很陌生的,因此培養幼兒對小學生活的興趣和向往十分重要。
教師要開展有關入學的各種主題教育活動,激發幼兒的入學愿望,讓他們知道上學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教師可以開展的主題教育活動有“我要上學了”、“我心中的小學”等。
此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幼兒到附近的小學參觀以幫助幼兒直觀地了解小學。
在參觀小學的活動中,幼兒會看到開闊的操場、整齊有序的圖書館和科學館以及哥哥姐姐的小制作、小發明......小學在他們的心中又多了一份吸引力。
通過這些活動,他們對小學的陌生感會減少,對上小學產生向往和期待的積極情緒。
上小學
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件大事
家長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如何做好幼小銜接
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認識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區別
家長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了解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主要差異,為孩子入學做好準備。
●了解大班幼兒和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差異
家長要意識到,孩子從幼兒園大班進入小學一年級,身體、語言、認知、情感以及社會性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比如,身高長得很快,體重增加很多,更加能說會道,聰明點子更多,對人更有禮貌,獨立意識開始增強,學習能力有所提高。
●理解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差異
幼兒園教育不論是目標、內容、形式,還是環境、師生關系、考評,都與小學教育有所不同。幼兒園教育是寓教于日?;?動之中的,是以游戲活動為主要形式的,每個班級都有保育員和教養員,負責孩子的生活和學習。而小學教育則不然,有嚴格的作息制度和課堂紀律,許多事情都要靠孩子自己去應對,孩子在校的主要任務不是游戲而是學習,學期結束時還要參加各種考試。兩個教育階段之間的較大差異,需要家長為孩子鋪路架橋,做好銜接工作。
積極參加幼兒園的各種教育活動
幼兒園的保教人員都是受過專門培訓的,具有豐富的兒童教育知識和技能,所組織的各種活動都是極有價值的,因此要擠出時間去參與。
●按時參加幼兒園的家長活動
幼兒園和班級都會通過家長學校講座、家庭教育咨詢、家園小報、家長會、家長園地、家園聯系冊,向家長介紹有關孩子進入小學的一些準備工作,家長應該及時參加,認真旁聽、觀看、閱讀,并利用這些機會,向專家、園長、教師請教有關孩子入學的具體問題。
●主動參加幼兒園的參觀活動
大班下學期時,幼兒園、班級都會組織孩子參觀附近的小學,還會邀請家長一同前往。家長應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前往參加,以深入了解小學的校園設施、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為自己在家里對孩子進行相應的教育創造條件。
●愉快參加幼兒園的兒童活動
大班下學期快要結束時,幼兒園、班級都會為孩子舉行隆重的畢業典禮,這對孩子來講十分重要,勝過逢年過節。屆時,教師也會邀請家長參與,家長應該抽出時間來觀看孩子的活動,最好還能和孩子一起活動,幫助孩子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使孩子學會感謝老師的關心和教導,感謝小朋友的友愛和合作,從而為孩子轉向小學的新生活做好心理準備。
尋找和把握家庭教育的各種契機
在家庭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有教育孩子的機會,家長應該把握和利用,為孩子順利進入小學做好各種準備。
●培養孩子迫切的入學心情
為了使孩子期盼著早點上小學,家長可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從正面鼓勵孩子。比如,對孩子說:“喲,你的褲子又短了,人又長高了;你的鞋子又小了,腳又長大了,你真的就要成為一名小學生了,恭喜你”、“我發現你現在變得很能干了,真像個小學生,祝賀你”。千萬不要從反面去刺激孩子,比如對孩子說:“你再不聽話,上小學了,就會有老師整治你?!边@樣會使孩子害怕上小學,不愿意上小學。
家長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物品,適時地提醒孩子。比如,在家里的掛歷或臺歷上,標出孩子上學的日期,如9月1日,每天和孩子一起進行倒計時,算一算離上小學還有多少天,既可以豐富孩子的數學知識,又能激發孩子入學的心情。
家長可以帶孩子到附近小學的門口去看看小學生上學、放學的情景,教孩子認讀小學的校名、門牌號,認識小學附近的建筑物、公交車站,以發展孩子的空間知覺,增強孩子對小學的感性認識。
家長還可以在家里和孩子一起玩“小學生上學”的游戲,先由爸爸、媽媽來扮演“老師”和“學生”,用“老師好”、“同學們好”、“起立”、“請坐下”等語言進行對話表演,然后由孩子來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使孩子知道怎樣才能做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小學生。
此外,家長還可以給孩子講講自己上小學的故事,讓孩子看看自己上小學的照片,使用過的書本、文具和書包等,使孩子覺得:我也要像爸爸、媽媽一樣高高興興地上學去。
●激發孩子濃厚的學習興趣
孩子好模仿。家長一方面要在家里給孩子樹立熱愛讀書看報的榜樣,另一方面還要常帶孩子到圖書館、書店去,讓孩子目睹別人看書學習的情景,再給孩子一點零錢,指導孩子挑選自己喜歡的圖書,自己排隊付款購書。此外,家長還可帶孩子走親訪友,讓孩子看看小哥哥、小姐姐是怎么學習的,用同伴的良好行為來影響孩子。
孩子喜歡聽故事。家長可以給孩子只講故事的開頭和中間部分,結局讓孩子自己去看圖書,尋找答案,再讓孩子在家里做“故事大王”,把整個故事講給全家人聽。
孩子喜歡新奇、鮮艷的東西。家長可以用漂亮的圖書、文具、書包激發他的學習興趣。
●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家長要為孩子提供安靜的學習環境。當孩子看書、寫字時,家長一方面不要讓孩子看到、摸到與學習無關的東西,不允許孩子一邊看書一邊吃零食、一邊寫字一邊玩玩具;另一方面不要讓孩子聽到與學習無關的聲音,不允許孩子一邊看書一邊看電視、一邊寫字一邊聽收音機,使孩子明白學習時要專心的道理,以培養孩子聚精會神的好習慣。如果家庭住房較大的話,可為孩子準備一間小書房或一個學習區,用孩子的名字來命名,并和孩子一起布置這個小天地,以消除各種不良因素對孩子學習的干擾。
●提高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
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自己穿脫衣服、入睡、整理床鋪的能力。如果孩子單獨睡覺時害怕黑暗,家長可為孩子準備一個調光臺燈,在孩子剛上床睡覺時,把燈打開,讓微光陪伴著入睡。此外,家長還要重視培養孩子自己整理圖書、文具、書包、書桌、書架的能力,使孩子能獨立生活和學習。
當家里有客人來訪時,家長可鼓勵孩子為客人開門、端水;當家長帶孩子外出到超市購物時,可讓孩子做向導,提出先到哪個區域去選擇物品,允許孩子挑選自己喜歡的東西,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決策力。
為了使孩子能掌握獨立上學的各種有用信息,家長可利用飯前飯后的時間,和孩子一起玩“詞語接龍”的游戲。首先,可把有關小學生生活的詞語融入其中。比如,當家長說“綠領巾”時,啟發孩子說“紅領巾”;當家長說“?;?”時,指導孩子說“校服”;當家長說“老師”時,引導孩子說“同學”;當家長說“上課”時,指導孩子說“下課”;當家長說“要發言”時,要求孩子說“先舉手”。其次,可把有關家庭居住環境的詞語融入其中。例如,當家長分別說出“小區”、“路名”、“門牌號”、“電話號碼”、“手機號碼”時,啟發孩子一一說出家庭所在小區的具體名字、路名、門牌號、電話號碼以及爸爸、媽媽的手機號碼。再次,可以把有關交通規則的詞語融入其中,比如,當家長說“綠燈”時,啟發孩子說“行”;當家長說“紅燈”時,要求孩子說“停”;當家長說“交警”時,指導孩子說“行人”。
學前教育網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